主页 > imtoken苹果版官网 > 何庆勇:胃胀2年反复,2剂可痊愈

何庆勇:胃胀2年反复,2剂可痊愈

imtoken苹果版官网 2024-01-26 05:15:03

图*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何庆勇教授讲课

方剂、方剂意义深远,合理性强,配伍讲究。半夏泻心汤见《伤寒论·金匮要略》。

何庆勇教授,仲景中医导师,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教师。

提倡方剂辨证论治,尊重经典方剂的相对用量和汤法。临床上,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胃病,多服几剂即可见效。

今天小师妹将何庆勇教授的临床应用经验和临床应用技巧总结如下,还有一个2剂胃胀气的医学案例。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。

01

半夏泻心汤

半夏泻心汤首发于《伤寒论》。

《伤寒论第四卷辨太阳病脉证治夏七》记载:“治发热五六天,呕吐发热,柴胡汤证,

又吃别的药……不过饱不痛,此为痞子,柴胡不服,宜用半夏泻心汤。”

这篇文章解释了半夏。泻心汤的应用。

如果误放后出现胃脘痞满等窒息症状,可用半夏泻心汤健胃消脾。

痞子的出现,正是由于脾胃阳气耗竭,邪热陷于中焦,误降所致,虚寒,阻碍了行气的传播。

《金匮要略·量·吐离症·脉证》第十七篇:“对于有呕吐肠鸣、心闷者,半夏泻心汤主治。它。”

半夏泻心汤本证为内伤所致。不是伤寒、柴胡的证误,而是恶心、呕吐的症状。充满这些寒热杂症的夏痞可以立即使用。

何教授用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连、黄芩清热燥湿降浊,

潘夏,干姜,辛温散寒降逆开脾,人参、大枣、甘草、甘草温补中和胃,可疏通胃气,并且消除了窒息和饱腹感。

全方具有寒热互通、勤劳止痛、调和肠胃的功效。

02

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

方剂辨证

胀满

清代著名伤寒大师柯钦在《伤寒来素记》中说:“仲景方是因病而设,非因经。见此病,可依此方,这就是仲景的活法。”

由此可见,方证辩证法是仲景学说的核心。只要掌握方剂证候特点,大胆运用方剂,就会取得良好的疗效。所谓“有证据,用就是方”正是如此。

何教授多年临床经验,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是:胃脘胀满,肠鸣音,呕吐或呃逆,舌淡或红,苔白或黄,脉滑。

核心方证为:胃脘痞满,舌红苔白或舌淡黄苔,寒热杂证。

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,无论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、胃溃疡、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病等,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总有良好的疗效。

遵从经方用量

经典方剂最大的特点是药量越来越少。

方剂的剂量比无穷大,细致入微。改变剂量,也会改变方剂的原有功效。

《金匮要略》记载:“盘夏泻心汤:半夏半升,洗净,黄芩各三两,干姜、人参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个,甘草三两,煎。”

根据原方的比例,临床上常采用经方的相对剂量胀满,即要求:大枣:黄连的比例等于3:3:3:3: 3:3:1。

何教授临床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剂量为半夏、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、大枣12~18g,黄连4~6g。

互惠思想的加减法

何教授非常重视互惠思想的加减法。

临床症状包括胃脘胀满,心烦不宁,便溏,多日腹泻,舌淡胖,脉细数。患者,取甘草泻心汤之义。

何教授常在半夏泻心汤中加入甘草4~10g、人参或党参4~6g。本证为脾虚严重,应加大甘草、人参的用量,重复使用以补虚。

临床症状有胃胀硬、嗳气有味、脘腹胀满、舌苔白腻、脉滑数,服用生姜泻心汤的意义。

何教授常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4~20g,干姜减4~6g。

姜温开胃,散水,可重用为王。姜薄,功散,不守;干姜烫热,功吸收,守则不去。因此,为了去除中间焦中的水汽,增加生姜的用量,减少干姜的用量。

注意古代加减法的使用

何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古代的加减法。 ”和其他书籍添加或减去旁注。

《备急·十三卷·心方·心虚二》记载“(半夏泻心汤)口渴加一片附子,加芫荽根止渴,呕吐。加陈皮,当归止痛。用生姜代替干姜来客热。”

如果症状包括心冷、手脚冰冷、背寒、身痛等症状。在原方基础上加附子10~15g散寒止痛。

如果你渴了。在原方的基础上,可加入天花粉,生津止渴。如果口渴严重,可以取瓜楼牡蛎粉的意思,加天花粉20~30g,生蚝20~30g。

胀满

呕吐是主要表现。在原方的基础上,加陈皮可以理气健脾,缓解恶心呕吐。

上腹痛是主要症状。在原方的基础上,可加入当归活血止痛;将干姜换成生姜,以减轻其辛辣之力。

注意经方结合

经方结合是一种特殊的方剂应用形式。

临床上,何教授擅长经方结合,把握主要证候,通过比较方证的症状、体征及对应情况进行组方组合。

证候有上脘满硬,持续憋气,恶心,呕吐,口水,舌淡,苔白滑,脉细弦等痰阻中焦证。宣附代赭汤合用;对症,消纤芎汤可合用;

如四肢发热、腹痛、腹泻,或兼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脉弦等感冒症状,可合用四逆散。

注意煎法

《伤寒论》记载:“(半夏泻心汤)加七味,用一桶水,煮至六升,去泥,再加煮,取三升,温取一升,一天三次。”

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去除沉淀物,然后油炸。此法可中和药性寒热,保脾胃,去性化用。

何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有呕吐症状,故不宜大量加汤,以免加重胃脘胀满而引起呕吐。

此外,曲赤九箭还能解半夏燥热之毒,减轻其对胃肠黏膜的强烈刺激。大枣对胃黏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,不可随意摘除。

何教授认为,半夏泻心汤煎汤时,大枣一定要切块入药,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沉淀。根据仲景元方和何师傅临床经验,半夏泻心汤一日三服效果更佳,嘱患者三餐后半小时温服。

03

医疗案例

医疗案例1:反复上腹胀满2年,2立即痊愈

初诊日期:2017 年 3 月 12 日。男,63 岁。

主诉:反复上腹胀满 2 年。

现病史:患者2年前出现上腹胀满,至今反复发作。

河北涿州中医院胃镜检查显示:浅表性糜烂性胃炎。

可见以下症状:上腹腔胀满,主要在左侧,隐隐作痛,进食或饮水后胃部不适,无反酸和胃灼热。每天大便一次,形成,夜尿1~2次。

查体:舌淡红,苔薄黄,脉皲裂。

胀满

诊断:痞痞证,寒热杂证。

治疗处方:

清半夏15g,黄连5g,黄芩15g

干姜15g、烤甘草15g、大枣15g

党参15克。

煎服方法:14剂,嘱患者将药材切细,水煎,去泥后煎服,每日1剂,早3次,中午半晚饭后一小时。

患者主诉服药2剂后,胃脘胀满痊愈。以前很费力会引起上腹部疼痛,但现在这种情况消失了,上腹部感觉很舒服。

注意事项:

本例患者为63岁男性,曾是长途客运司机,平时吃得发疯,没有作息时间。

每顿饭或喝水后,出现胃胀不适,是脾虚不能动,胃虚不能接受,气陷中焦所致;寒热交织,脾虚弱,符合半夏泻心汤,胃脘痞满,呃逆,故用之可止痛行气。但一方七药,两剂即愈。可见,经方的功效如神。

病例2:胃脘胀满5年,服3剂痊愈

首次咨询日期:2017 年 1 月 2 日当天。女,59岁。

主诉:上腹胀满 5 年。

现病史: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胀满,每日发作,饭后加重。

他在 3 年前出现胃灼热。患者出现症状并来找我的医生。

刻印证:胃灼热胀满,饭后加重,上腹部有隆隆声。无上腹痛,可以接受。

喉咙有浓稠的灰色痰,容易咳嗽胀满,怕冷热,口干,早上有苦味,不喜冷饮,大汗淋漓。每天排便一次,有时松散。夜尿1次。

体格检查:舌淡,苔薄黄,脉滑数。诊断:痞满,寒热杂证。

治疗处方:

清品夏15g、黄芩15g、干姜15g

党参15g、炙甘草15g、黄连5g

大枣20克。

胀满

患者服药2~3剂,胃脘痞满、烧心痊愈,上午服3剂后口痛痊愈。

注意:

本例患者全身闷热,肠鸣,怕冷怕热,喜热饮,偶有便溏,舌淡,苔薄黄,脉滑,

此为寒热兼证,符合半夏泻心汤的病机,也符合半夏泻心汤胃脘痞满,泄泻,舌淡苔薄黄,脉滑数之证,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。

从两例中可以看出,患者的主诉为脘腹胀满不适,并有寒热混合体征,如舌淡黄苔薄,舌苔薄黄等。怕冷怕热等等。

何教授抓住这一主证,查明病机,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,常服几剂即可痊愈,临床疗效显着。

总结:

何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有5个技巧。

1

注意方剂辨证。凡见脘痞,肠鸣,呕吐或呃逆,舌淡或红,苔薄白或黄,脉弦细。可用于滑症患者,不限于西医诊断,其中脘痞和脘痞。寒热杂症是必看的症状。

2

中药的剂量严格按照经典的比例,即,

清半夏:黄芩:干姜:人参:甘草:大枣:黄连

等于 3:3:3:3:3:3:1

3

注重比喻古法的加减法,可仿甘草解心汤和姜泻心汤的意思是加减法。

4

通过经典方剂的结合,扩大临床治疗的范围。临床上可酌情合用玄府代赭汤、小仙芎汤等其他症状。

5

着重煎剂法,强调枣要捣烂,枣要破,一日三服。

何教授在临床上运用经典方剂,侧重于沿用原方的比例、同类方剂的加减法、古法的加减法。常在临床上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
如果你还想向何庆勇教授学习更多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经验——

胀满

8月13-15日今天来到北京,听了《伤寒论》第13期,三位名师讲授的名医班-

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

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学谦教授

中国中医科学院何庆勇教授

课程全面升级

工具+原则

(工具)制定有效的处方

+

(原理)详细讲解临诊时的处方、药物、原理、方法、治疗思路

=

构建《伤寒论》完整的临床治疗思路,提高临床疗效

学习+实践

(学习)老师会亲临现场,面对面,手拉手,教你最贴近诊所的课程

+

(实践)现场小组讨论,巩固所学

=

现场学习 内容学完,课后进行实践,知识更扎实。

仅限老学员,只限8组,报名时间已满!

现在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网站

↓↓↓

- 热门推荐读物-

庞博教授治疗肿瘤的经验!私校内部班第一次开课

我听说麻黄不仅是餐桌的解决方案。它用于中药。总而言之!

你找到“分享”和“点赞”了吗,点我查看